伊莉討論區

標題: 陸透露帶空氣舵機動飛行器18馬赫突防劍指美航母 [打印本頁]

作者: iamhere123321    時間: 2016-2-6 05:23 AM     標題: 陸透露帶空氣舵機動飛行器18馬赫突防劍指美航母

本帖最後由 iamhere123321 於 2016-2-6 05:23 AM 編輯

消息來源:中國科技獎勵  作者:蔡萌 2015-11-17
2015年11月17日《中國科技獎勵》雜誌發表了名為《朱廣生:廣袤無垠 氣動人生》的文章,其中透露出中共在戰略飛彈發展上的一些細節.
原文內容:
認識朱廣生的人總會將他與《亮劍》里的李云龍聯系到一起,事實也的確如此。記者見到朱廣生的第一面,便感受到一股泰山磅礡之氣扑面而來。鐵骨錚錚,聲若洪雷,似重劍出鞘划破夜空,勢如破竹。
  兩人身上,無論是“正氣”、“匪氣”抑或“霸氣”,總逃不開一個“氣”字貫穿終身。而這個字,不僅是朱廣生的人生寫照,更是貫穿他整個科研生涯的內容——空氣動力學。氣不絕,則劈波斬浪、勇往直前,這便是朱廣生。
    
  有空氣的運動就有空氣動力學的問題。人類對空氣動力學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早期對鳥或彈丸在飛行時的受力和力的作用方式的種種猜測。
  20世紀以來,特別是50年代中后期,隨著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空氣動力學也逐漸從流体力學中發展出來並形成一個新的分支。“這些年來,我几乎可以說是跟著空氣動力學一起從一個這麼小的專業中成長為整個武器系統的總体的。”朱廣生說。而同時伴隨著空氣動力學專業成長起來的,還有朱廣生的“氣動人生”。
  
發憤而后作
  
  1972年冬,在十年“文革”的動亂中,9歲的朱廣生第一次有機會進入了小學讀書。
  “那時我們還是冬天入學,村里敲鑼打鼓送我們四五個小孩儿一起去上學。”隨著朱廣生爽朗的聲音響起,那個落后又純真的年代漸漸浮現。
  小學一直到高中,朱廣生都扮演著班長的角色,再加上寫得一手好書法,別人談起朱廣生時總是會豎起大拇指,說這小孩儿以后一定大有出息。或許是別人期許得太多,抑或許是一路走來過于順風順水,朱廣生自己也覺得取得好成績應該是理所應當的事。但所有這些都被高考失利的結果打破了。
  然而,高考落榜對于朱廣生來說並不算是真正的打擊,不久的將來他還會面臨更大的噩夢。
  1981年高考之后,朱廣生所在的縣城將全縣落榜名單中分數較高的人集中起來一起復習。然而,開學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朱廣生就接到母親突發疾病死亡和嫂子難產死亡的消息。
  朱廣生的天仿佛塌了一半,家中甚至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守在母親的靈柩旁,朱廣生的眼淚不受控制地往下直掉。此時,他的心中唯獨不可遏止地升起了一股强韌的信念:一定要走出去,眼淚拯救不了命運,讀書上大學是唯一的出路。
  回到學校后,朱廣生開始了發憤圖强的生活。
  在同學們圍著電視觀看中國女排第一次拿冠軍的賽事時,朱廣生一個人在背后讀書;當學校組織所有人看電影時,他在電影開幕前偷偷地溜回了教室;而在晚上宿舍熄燈之后,朱廣生就借著微弱的燭光繼續埋頭苦讀;冬天犯困時,他甚至用涼水擦身讓自己清醒……
  奮力地拼搏終將迎來更加廣袤無垠的天空。當又一年的高考如期來臨之時,朱廣生也如願考取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然而,進入大學並不是朱廣生追逐的終點。這一生,他早已將那股“氣”牢牢地刻在心底。氣不絕,則一往無前。
  冬去春來,花謝花開。在一年又一年周而復始地埋頭苦讀中,朱廣生走過了4年大學生活以及3年研究生生涯。
  1989年,朱廣生從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航天技术系空氣動力學專業順利畢業后,進入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14所(以下簡稱“14所”)工作。
  然而,工作之后他才發現,原來學校里面學的知識跟實際還是兩碼事,空氣動力學就是這樣。當初入大學時,朱廣生便是從火箭發動機專業被調劑到一無所知的空氣動力學。如今,朱廣生又面臨著相同的境地。
  “這麼多年來我總結自己有一個優點,就是‘鍥而不舍’,感恩與忍耐並存,韌勁十足。”朱廣生的笑聲豪邁爽朗,充滿了感染力。不管遇到任何困難,絕不退縮就是他的座右銘。
  
從頭開始
  
  空氣動力學是力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空氣和其他氣体的運動規律以及運動物体與空氣相互作用的科學,同時也是航空航天最重要的科學技术基礎之一。
  來到14所之后,朱廣生放下之前對空氣動力學的認知,開始研讀別人的程序,理論與實踐結合,跟著入所的師傅(后來的博導)安復興研究員去風洞里面做試驗,觀看上一代的航天人如何測量數據、處理數據。“有些東西你看書時不太清楚,實踐中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朱廣生說。
  當時14所有一個導彈的項目,但是由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以下簡稱“一院”)型號較少,因此成為了外貿型號。“那個項目其實就是一個單錐体外形,后來加了一個阻力板,速度降完了之后再用傘對它進一步降速。”朱廣生介紹。
  而方案論證做完之后便需要通過試驗來選外形。14所以前在做飛行器回收的時候曾經有過四大本與減速相關的試驗資料,剛開始工作的朱廣生便埋頭從這些資料里面尋找相關信息。找完之后他便將這些數據一一羅列出來,找其規律,還自己單獨編了一套預試方法。
  在做風洞試驗之前,朱廣生便利用這套預試方法先對試驗結果進行預測,然后再看做完風洞試驗之后跟自己預測的結果相差多少。當最后發現試驗結果與自己所預測的相差不多的時候,朱廣生心里生出了一絲自豪,對空氣動力學這個專業也有了自己的見解。而那時正逢一院第一次開始實行技术改進獎,朱廣生的這套方法便獲得了一等獎,獎金1000元。
  無論挫折還是榮譽,最終都化為朱廣生不斷前行的鞭策動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刻苦鑽研中,朱廣生逐漸成長為14所的業務精兵,不到2年的時間便開始挑起了所里的大梁。
  1991年,我國高超聲速再入空氣舵機動飛行器預研攻關項目起步,朱廣生以室主任助理的身份負責十大關鍵技术之首的“氣動特性研究”項目。研究內容便是以國外20世紀80年代先進機動飛行器為原型,進行“反設計”。
  “有關國外先進飛行器的性能只能收集到零星的報導,具体尺寸不知道,只能通過別人在國外展覽館參觀的時候拍的照片來推斷。”朱廣生介紹,“而且拍的角度不同照片也不同,只能得出一個大概的輪廓,而要得到氣動外形設計的主導思想,只能另謀出路。”
  為此,朱廣生獨辟蹊徑,采用理論分析、計算及典型風洞試驗相結合的方法,反推斷國外某先進飛行器的設計思路。“看照片,我就會思考他們為什麼會設計成兩個錐?根據人家展覽的實際外形等反推出他們的設計思路,這就叫‘反設計’。”朱廣生說。通過對組成飛行器的“舵”與“体”氣動特性作用機理的研究,朱廣生揭示了空氣舵機動飛行器雙錐体匹配、“体”“舵”匹配的氣動變化規律。
  在他看來,我們從事的是科學,科學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每個專業的規律是不一樣,但只要弄清其原理,把握這個專業的核心和關鍵點,就能做到融會貫通。
  理論上的猜測與計算還有待于地面風洞試驗的驗證。試驗做完之后,朱廣生得到了大量數據,但那時的計算機還比較落后,數學模型也不是很准確,不同風洞之間的吹風數據也不連貫,甚至還有跳點。而朱廣生便依據氣動參數隨馬赫數與攻角的變化規律,拿著曲線板去對照勾畫,將符合曲線板變化規律的數據留下,不符合的就去掉。如此分析和處理了200多万個數據,繪制了數千條曲線,朱廣生掌握了機動飛行器的氣動設計思想,優選出適合我國儀器設備現狀的氣動外形與布局,節省了大量經費,順利完成課題,並最終獲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未曾想,這在當年沒有任何技术儲備又沒有工程經驗的情況下,朱廣生負責該項目所創建的國內首型再入機動飛行器氣動設計技术体系,竟然成為當今我國近、中、遠程多型彈道式“殺手锏”武器研制堅實的技术基礎,引發多家研制單位為此“競折腰”。  “我后來還經常跟他們開玩笑,控制系統用的那些數據並不是計算機算出來的,也不是風洞吹出來的,而是我用曲線板‘造’出來的。”朱廣生低沉爽朗的笑聲響起,語氣中滿溢著驕傲與自豪,“我們學這個專業,計算誰都會,吹風數據也都可以得到,但最重要的就是看你是否會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地處理數據,而不是直接應用計算或試驗現成的數據。氣動專業就要有本事‘造’數據。”
  高超飛行器中遠程機動飛行的基礎在再入飛行器總体,而能在大氣層內機動變軌的動力源則是空氣動力,即氣動是再入飛行變軌的基礎。從一個當初完全沒有聽過空氣動力學專業的學生,到如今成長為可以獨立研究、設計我國首型、新型再入機動飛行器的領軍專家,朱廣生憑借的正是那股不甘落后的氣性與執著。也正因此,才開創了我國上世紀90年代初首型再入機動飛行器氣動特性攻關以及90年代末機動飛行器研制的傳奇,才有了2000年后我國首型通用中遠程精確打擊戰略導彈的研制,才實現了我國戰略武器實戰能力的重大突破。  
永不服輸的決心
  
  經歷過“文革”浩劫和80年代的艱難改革,90年代我國軍事實力與其他强國已經形成明顯代差。經濟上的落后與緊張的戰略需求,使90年代成為我國國防最為艱難的一個時間段落。
  朱廣生進入14所才几年的時間,一院就因型號少、任務不飽滿流失了很多優秀人才。艱難的科研環境給所有人帶來了生存的挑戰,在一個又一個科研人員迫不得已離開崗位之時,朱廣生仍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堅持,選擇了繼續完成心中的夢想。而和他一樣堅守崗位留下來的一院員工,即使面臨如履薄冰的窘境,也仍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90年代末,基于維護國家安全戰略需求,迫切需要研制一型具有强機動性的再入飛行器,以實現對特殊目標的强突防和精確打擊。
  一院便在此時決定自籌資金,以朱廣生90年代初承擔的預研項目為背景,研制中近程機動導彈,同時也是我國首枚帶空氣舵的機動飛行器。
開始時朱廣生擔任了型號高寶升副總設計師的助理,一年后轉為了副總師。工程從1997年開始,計划18個月完成。
  “真正變為工程實踐的時候才發現,預研認為已經攻克突破的技术要轉化為工程實踐時,其實難度還是很大的。”朱廣生介紹,“作為大氣層內機動變軌的操縱部件——空氣舵,如何承載、防燒蝕,不同材料之間熱匹配,且還要能轉動等都需要兼容照顧到,這些問題以前一點經驗都沒有,都需要我們從工程實踐中摸索著解決。”
  飛行器要獲得大的機動就需要大的升力。在某一范圍內,升力取決于更大的攻角,但大的攻角則會使飛行器頭部激波打在舵面上,產生較强的激波干擾,舵面熱環境更為惡劣,這對首次研制以型號為背景的機動飛行器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一直到2000年,才進行我國第一個機動飛行器的飛行試驗,飛行攻角被限制為14°。盡管試驗很成功,但朱廣生並不服氣。國外專家所謂的“頭激波不允許打到舵上”的說法對嗎?
  后來,朱廣生自己從各大資料中尋找答案。在攻克了一個個難題、破解了一道道攔路虎后,朱廣生終于找到了答案。他將教科書中激波壓縮之后的公式結合外形實際進行推導,再結合飛行器的實際飛行參數進行量化處理,最后發現擾動區和未擾動區的分界面形成的並不是激波而是膨脹波,而膨脹形成的熱流並不高。
  朱廣生將此發現寫成了一篇論文向上級彙報,並得到了總師陳福田院士的支持。2002年,一院又先后打出了4發導彈,選擇的攻角分別為14°、16°、18°、20°,均獲得圓滿成功,回收的殘骸外觀驗證了朱廣生的判斷,同時也證明了當初國外專家誤導了中國設計人員。
  然而,成功之后的他並未沉浸于勝利的喜悅,而是著手于該型飛行器研制的經驗與方法總結,形成再入機動飛行器設計的技术体系,為后續型號向更快更遠機動能力更强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术基礎,同時還獲得了2004年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也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賞識與重用。
  2002年,上級調朱廣生從14所到了一院,作為武器系統的技术總負責人主持了我國首型通用中遠程精確打擊導彈研制,實現了帶空氣舵機動飛行器由馬赫數12向馬赫數18的技术跨越和戰略武器實戰能力重大突破。
  作為新型通用武器系統演示驗證項目技术總負責人,朱廣生提出實現中遠程、高精度、實戰化的技术途徑,經8年2個型號的研制與飛行試驗研制,確立了國家立項的系列型號主要技术方案。而作為A狀態的總師,他主持的新一代中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系統的工程研制,又為我國戰略武器實戰能力提升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國內率先實現帶空氣舵機動飛行器用于遠射程導彈的技术跨越;率先實現中遠射程戰略武器的精確打擊;率先實現我國陸基機動導彈水平瞄准、無依托快速發射;創戰略導彈“車載彈”長途機動直接發射的考核先例;提出“三段式”特殊彈道方案,實現戰略導彈在國內有限的靶場射程進行真實環境的飛行考核。項目成果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而榮譽背后往往凝結了無數心血與汗水。這几年里,朱廣生不僅向老專家學習,還向年輕的設計人員請教,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首戰告捷后,他馬不停蹄地帶領隊伍又進入了新的飛行試驗演示驗證工作中,攻克了主動段飛行“壓低彈道、非連續助推直接起滑”、級間段“瓜瓣分離”、滑翔飛行器變形翼分離等多項關鍵技术,又取得了飛行試驗圓滿成功的佳績。  珍惜每發飛行試驗的成果、深挖細扣飛行試驗數據是朱廣生的一大特點,在多年飛行試驗成功的經驗基礎上,面對臨近空間飛行存在的氣動力/熱預測不准、控制難度大、設計經驗不足的難題,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利用軸對稱外形以大攻角飛行進行臨近空間力、熱參數測量及控制考核,“飛機迫降”式回收殘骸的全新技术方案。而新方案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很多爭議,不少人認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因為這樣很容易讓飛行器因為承受不了長時間的高溫加熱和大過載而折斷。面對質疑,朱廣生堅持自己的想法,他帶領隊員們一次次討論方案,計算數據,設想著各種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最終,這個方案通過了飛行試驗驗證。
  敢想敢做,膽大心細,既不拘泥于陳規舊歷,又有著破釜沉舟的魄力和決斷力,這便是朱廣生。“打仗有一句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壓力只會是噴泉奔涌的源泉。”朱廣生字字鏗鏘。
  
不能丟的責任
  
  2006年,首次擔任總設計師的朱廣生,在取得首飛成功后內心涌起了自豪。“國家一直在强調原始創新,以前都是在仿制階段,現在就應該從我們開始改變。”朱廣生說,“而且國家花費了大量財力和物力在我們的導彈研制中,如果其中沒有我們的原始創新,我也對不起組織對我的培養。”
  而他對團隊的宗旨便是“繼承不復舊,創新不棄宗”,平時總是不忘提醒他們,“現在我們已經從仿制走到了自主創新,所以你們每個人腦子里面一定要消除崇洋媚外的痕跡,不要受制于傳統的東西,要善于從失敗中發現有用的東西並進行利用,同時還要敢于對傳統的思維進行挑戰”。
  然而,原始創新說起來簡單,實施起來卻非常困難。在朱廣生看來,80%的人反對,20%的人認為你原理上行得通,這才是原始創新。“如果大多數人同意,那你最多只能算是改進,並不是創新。”朱廣生說。
  但是,如何能在眾人反對的情況下前行?朱廣生的經驗就是,首先需要自己概念上一定要清楚,其次就是在摸索這件事的時候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朝前探索,創造性地設計出地面試驗能驗證的、能覆蓋飛行工況的方法與手段。“不必急于請人把關,因為新東西大家都沒經驗”。而在有了試驗數據支撐認為可行的情況后,就可以再把范圍擴大。
  朱廣生膽子大,性情執著,認定了一件事后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在古代,這樣的將領往往是讓統帥又愛又恨的人物。然而,他又不拘泥于陳規,並不執著于與阻礙“硬碰硬”,而是采取迂回戰术。
  曾經有一個項目,朱廣生做了很久,但很長時間內加上他自己也只有4個人知道。“因為當時想做這件事的時候在會上被人批了一頓,我一看情形不好便馬上沉寂了下來。別人看我很久沒動靜以為我放棄了,結果沒想到我已經在底下研究多時了。”朱廣生笑著說。
  然而,所有的這些都是建立在朱廣生對大方向的超强把握力上。正如他以前對同學和學員的教導,你可以不了解政治,但卻一定要有大是大非觀,大方向上絕不容許絲毫出錯。包括他第一次當副總設計師的時候,也是這樣對自己要求。不能有絲毫出錯,這是他們決不能丟的責任和必然承擔的壓力。
  “第一次當副總師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組織上好不容易給我這個機會,我就一定要做到稱職。”回想在國內實現機動飛行器研制第一次擔任副總設計師時,朱廣生感慨。
  “每一發彈至少也有1000多万元。我們當初讀大學的時候,基本家里都沒怎麼花錢,都是國家在培養我們。”朱廣生說,“每個人這一輩子對國家的貢獻可能也不會超過几百万元,但是如果我們失手了,那就造成了1000多万元的損失,國家白培養我們了。因此每一步都不能容許絲毫失手,這也是我們時刻要牢記的責任。”那時,朱廣生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做賭注。置之死地而后生,朱廣生的每一步都充滿了破釜沉舟的執著與勇氣。
  他不僅自己如此,對團隊成員的要求也同樣非常嚴格,而其中首要的就是忠誠。“聰明的員工可以不要,但忠誠一定要有,有忠誠才能有擔當。”朱廣生有力的聲音響起。這些年來,很多人都會將他與《亮劍》中的李云龍聯系起來。正如大眾對李云龍的評價,也有人說朱廣生身上帶著“匪氣”。但在他看來,李云龍身上真正体現出來的其實是正氣,一股“精忠報國”的正氣。
  2010年以前,朱廣生每天晚上在辦公室工作直到臨近半夜12點才回去。2005年父親去世后,他連春節也基本不怎麼回老家了。春節放假的時候,大年初一就朱廣生一個人在辦公室,冷靜地回顧與總結一年來的經驗與教訓。而到目前為止,他還保持著經常寫工作日記的習慣,年底的時候就會總結一下這一年來學到了什麼,又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從偏僻落后的鄉村一步步走到現在,朱廣生憑借的正是那股永不服輸的氣性與執著,每走一步都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國家。用最簡單的初衷支撐一世的追逐,朱廣生的人生其實很簡單。
  
人物檔案
  朱廣生
  1963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擔任多個型號產品的總設計師。先后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航天工業總公司跨世紀學术和技术帶頭人、國家級跨世紀學术和技术帶頭人等稱號,入選1999年度“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被授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部委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2009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4年榮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2013年度航天功勛獎。
《中國科技獎勵》2015年第8期


個人觀感: 這篇文章雖然是中共傳統八股文,但其中透露出來很多的技术細節值得推敲。1.空氣舵機動飛行器雙錐体匹配是中共現役飛彈末制導的技术基礎。2.確認了“通用中遠程精確打擊戰略導彈”于2000年開始研制。3.通用飛彈的突防速度達到了驚人的18馬赫,而不是先前很多人估計的減速到3馬赫左右。4.采用“三段式”特殊彈道方案,實現洲際戰略飛彈在境內完成實驗。5.揭示了新一代彈道飛彈采用的多種新型突防技术。6。揭示了地對地飛彈的成本價格,比台灣某些人的估計還是要便宜很多的。與這篇文章相對應的是,中共在最近央視的軍事節目中第一次曝光了DF-21C飛彈,其彈頭明顯采用空氣舵技术[attach]112901479[/attach]
[attach]112901478[/attach]
[attach]112901477[/attach]

作者: MAXpayne1    時間: 2016-2-6 08:01 AM

本帖最後由 MAXpayne1 於 2016-2-6 08:04 AM 編輯

這玩意是第一次曝光發射鏡頭,說明下一代的出來了。。
視頻沒有高清有些細節看不清楚,有點可惜。

那個什麼減速到3馬赫是什麼玩意?水漂彈?那個和這個不是一個東西。而且這個就是東風-21丁,不是C。1000w的價格也是反艦彈道導彈的價格,不是普通地對地導彈的價格,不要混淆。視頻里頭穿插了一些DF-31的畫面,注意看載車。
作者: azn147852    時間: 2016-2-6 09:38 AM

請容我質疑十八碼赫的真實性
一般的電子元件在七碼赫左右便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各種通訊導航的設備也難以引導如此高速的飛彈
速度快,打不準也沒用
況且以現有的飛彈引擎推力,導彈的末段速度真的有辦法到那麼高嗎?
縱使加上重力加速度,七碼赫應該也挺不容易的吧?


作者: cm408552    時間: 2016-2-6 11:34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a2200036    時間: 2016-2-6 10:41 PM

這速度應該很多電子元件都燒壞了
作者: matrix3    時間: 2016-2-6 11:43 PM

陸透露"殲ˊ60"飛行極速可達19馬赫!!!


補充內容 (2016-2-9 11:22 AM):
哇哇哇!被嘲諷生氣了,轉發的文字也是要用腦袋過濾一下,當然是指如果還有一點點智商的話!

補充內容 (2016-2-10 06:49 PM):
唉喲!講輸人就生氣了漫罵了,祖國還須要你再貼文宣揚強國國威溜,氣壞身子不好,保重保重啊!

作者: SHYBIRDY    時間: 2016-2-7 01:08 AM

關于朱廣生的空氣舵機動飛行器的這個新聞是發在《中國科技獎勵》雜誌的,該刊是國家科技部主管的中央級刊物,這都屬於標準的“官方洩露”的“八股文”。這種文章又臭又長,且及其隱晦,大多數都是用“某型號”、“某部隊”代指,但真的寫明的內容可信性是很高的。

“殲60”這種文章是國外媒體轉了幾手之後添油加醋出來的,大陸無論官媒還是論壇上沒有人討論這個東西,這兩個消息的可信性有天壤之別。

台南加油,祈願平安
作者: MAXpayne1    時間: 2016-2-7 02:52 AM

看了樓上部分網友發言,感覺科普之路任重道遠。。。
這簡直產不忍賭。。。
來軍版混的不懂彈道導彈攻擊方式,我真是大開眼界。。
作者: 匪兵乙    時間: 2016-2-7 07:02 AM

azn147852 發表於 2016-2-6 09:38 AM
請容我質疑十八碼赫的真實性
一般的電子元件在七碼赫左右便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各種通訊導航的設備也難以引導 ...

阿共就會吹牛皮
又沒有人驗證
吹上180馬赫也可以的耶
作者: FREEDOMCHAN    時間: 2016-2-7 09:22 PM

看這種文章真是想找周公...一大堆廢話
作者: 貘良了    時間: 2016-2-8 06:07 PM

認同過度神化解放軍武器就被扣帽子把別人認知錯誤硬扯到我身上這種智商也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空氣舵?這我怎麼在幾十年前的美國中程彈道飛彈上就看過了,套句某版友講過的話"這種幾十年前的老設計"還當成寶

這幾年真的讓人很容易看出智商是沒有下限的
中國有新武器亮相或是出一些內容遮掩不明確的八股就有些人"發現"中國"又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了
但仔細看這些東西在歐美日常常是服役多年的成熟武器而中國才剛出來試驗(又是數十年前的"老設計")
中國只要發一篇"已知用火" 一群人就高潮 歐美日都已經在鐵器時代了
如果那些技術真有某些智能有待提高者吹噓那麼神,那早已掌握技術的歐美日早成為神了

補充內容 (2016-2-8 06:19 PM):
補一個最經典"已知用火"
AESA雷達:日本最早用於F-2戰機上,探測距離短,失敗。中國近年戰機雷達罩塗灰色,性能不詳,世界領先。
作者: JL9527    時間: 2016-2-8 11:02 PM

本帖最後由 JL9527 於 2016-2-8 11:10 PM 編輯
貘良了 發表於 2016-2-8 06:07 PM
認同過度神化解放軍武器就被扣帽子把別人認知錯誤硬扯到我身上這種智商也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空氣舵?這我怎 ...

日本是第一個研發戰機AESA,
但現在日本AESA比美國好嗎?

美國80年代發明中程飛彈12馬赫空氣舵,
但是現在性能比中國18馬赫空氣舵好嗎?

Ps
日本AESA失敗不在於其基礎性能多少,
而在於日本數十年沒有升級AESA性能。
中國AESA成功不在技術多強性能多高,
而在一代出現不足十年就改良出二代,
第二代生產時就在研發第三代的AESA.

作者: 貘良了    時間: 2016-2-9 08:56 AM

日本軍武特色是鮮少在服役型號改進,大多是立項新型號更新換代。技術儲備上日本不會在F2雷達原地踏步。
美國因為條約限制中程飛彈,所以沒有對照能看出美國現在如果造中程彈能達到甚麼水平。
我發的文章從來沒刻意貶低中國武器,但對於才剛拿出成果就自認天下無敵的論調嗤之以鼻。
AESA世界領先的論點在各大對岸軍武論壇都能看到,任何武器有雷達必稱其裝AESA,然後以AESA當支柱來支持該件武器世界領先的論點,其他諸元一律忽視。
真正做科研的人清楚差距,八股也千篇一律表明是"追趕上"世界領先水平。
當然還有論調是中國有錢一定能砸錢研發出先進武器,但事實上中國經濟處於脆弱的轉型期,美國仍為最強經濟體。且科學技術美國是吸納世界各國人才,技術儲備非常可觀。舉簡單的時事例子,鴻海要吃下SHARP是因為有錢沒技術,但美國是像蘋果這樣有錢有技術的對手(鴻海替蘋果造零件也和中美經貿關係一樣,只是鴻海與蘋果沒有開戰可能而已)。
講到這就扯遠了
中國科技發展固然可喜,無限誇大則十分可笑
作者: SHYBIRDY    時間: 2016-2-9 10:27 AM

貘良了 發表於 2016-2-9 08:56 AM
日本軍武特色是鮮少在服役型號改進,大多是立項新型號更新換代。技術儲備上日本不會在F2雷達原地踏步。
美 ...

作為旁觀者我不得不說我的感想。
《中國科技獎勵》這篇文章雖然冗長,但還算謙虛謹慎,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字有您所說的“自認天下無敵”的表述,事實上壓根就沒有提到與國外的比較,只是對國內該領域突破的介紹。
azn147852朋友質疑十八碼赫的真實性,不管如何也是一種理性的意見。您上來就給該文扣上一個“神話反智”的帽子,這樣情緒化的批判似乎不妥,不得不讓我懷疑您根本沒有看完全文,就迫不及待加以否定。您這種不假思索的“弘揚與批判的無理性”似乎更符合反智主義的特徵,您覺得呢?

事實上,哪怕您提出任何一點針對《中國科技獎勵》該文內容有何處誇大的質疑,都可以解釋您的立場。但是您偏偏又非要離題萬裡的扯出戰機AESA雷達的例子,這又能說明什麼呢?PTT上鄉民也不少,500噸的沱江艦被吹成“亞洲最強火力最猛軍艦”,老F-16改一改就能吊打大陸四代隱形戰機,毒刺飛彈可以炸毀三峽大壩的神論不僅比比皆是,而且以上神論被台灣媒體一再傳播,如您所說,是否可以據此說臺灣人民 “智商是沒有下限“呢?我不這麼認為。

我覺得不管您覺得大陸軍武好與不好,只要您肚子裡有貨,都不妨客觀的討論。 但如果不去客觀的認識當下各國技術的發展,頭腦中總是抱有”日本美國比中國技術先進,所以中國軍武一定趕不上日美,老共都是吹牛“這種思維慣性,不僅相當的反智,而且很容易被人看輕啊。


補充內容 (2016-2-9 10:39 PM):
回應貘良了的點評:
您不要這麼氣急敗壞,你自己說的“同意 神化到嚴重反智的程度了”,怎麼現在就不敢承認了。

作者: a5604604    時間: 2016-2-9 01:23 PM

為什麼音速18被指打算打航母阿這是我比較不解的地方
作者: asrocwei    時間: 2016-2-9 09:34 PM

現在強國也有了外星科技加持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稱霸宇宙
作者: nher    時間: 2016-2-9 09:57 PM

速度這麼快不知道CIWP攔不攔的住
作者: JL9527    時間: 2016-2-10 11:22 AM

本帖最後由 JL9527 於 2016-2-10 11:22 AM 編輯
貘良了 發表於 2016-2-9 08:56 AM
日本軍武特色是鮮少在服役型號改進,大多是立項新型號更新換代。技術儲備上日本不會在F2雷達原地踏步。
美 ...

對,日本的專項技術儲備不錯,
但是影響產品性能的還有經驗,
(尤其是可靠性和操作性等性能)
技術儲備也只是小型驗證樣品,
不能和不斷改良產品相提並論,


何況你的前提是中國巨資實踐所得的技術,
還沒超越日本和美國的小型樣品技術儲備。



作者: 匪兵乙    時間: 2016-2-10 04:32 PM

SHYBIRDY 發表於 2016-2-9 10:27 AM
作為旁觀者我不得不說我的感想。
《中國科技獎勵》這篇文章雖然冗長,但還算謙虛謹慎,從頭到尾沒有一個 ...

誰又能證明阿共的所謂18馬赫不是吹牛皮嗎?
作者: shiamfan    時間: 2016-2-10 07:30 PM

SHYBIRDY 發表於 2016-2-9 10:27 AM
作為旁觀者我不得不說我的感想。
《中國科技獎勵》這篇文章雖然冗長,但還算謙虛謹慎,從頭到尾沒有一個 ...

《中國科技獎勵》這篇文章雖然冗長,但還算謙虛謹慎
==============================
一開口就吹18馬赫
謙虛這個詞要重新改寫了

光是聽到18倍音速
這一口飯就大概不知道噴掉多少了
謙虛??
哈...............................
作者: SHYBIRDY    時間: 2016-2-11 12:10 AM

shiamfan 發表於 2016-2-10 07:30 PM
《中國科技獎勵》這篇文章雖然冗長,但還算謙虛謹慎
==============================
一開口就吹18馬赫

前面有朋友說版上科普之路任重道遠,看來不假。
您連噴飯的點都沒有抓對。
如果稍有一些物理學常識就知道,彈道導彈如果沒有足夠的速度,連大氣層都出不去。以第一宇宙速度23馬赫為參考(衛星理論上最低速度,事實上遠遠超過),洲際彈道導彈的再入速度普遍超過20馬赫,中遠程彈道導彈的再入速度在10-20馬赫之間。
該新聞中最有難度的是在高馬赫的情況下實現可控機動,美國為了實現全球快速打擊,2010年開始就嘗試使用洲際導彈發射HTV-2獵鷹飛行器進行回收試驗,再入端速度大約是20馬赫,不過進行的兩次試驗都失敗了,近期應該不會有進一步的發射。老共用更保守的技术,借助中程彈道導彈平台和空氣舵技术成功實現18馬赫可控機動的精確打擊,只是說明目前中美在這一領域已經處于基本同步的競爭狀態。不要張口就什麼外星科技加持。

作者: Blitzhare    時間: 2016-2-11 12:42 AM

太多的故事反而沒有在科技方面好好著墨,的確是會令人聯想有美化的嫌疑...
作者: leon2429    時間: 2016-2-11 06:00 AM

只有中國製造的,是絕對信不過 。
不論在那一方面 : 食物,機械,生產 ……
都是會爆炸的 !!!
作者: jeffisbl    時間: 2016-2-11 09:15 AM

18馬嚇????現實點比較實在
作者: 小誣    時間: 2016-2-11 03:29 PM

話說 裡面下落階段裡面電子元件 還OK嗎?
不然怎打航母..
作者: 貘良了    時間: 2016-2-11 08:33 PM

JL9527 發表於 2016-2-10 11:22 AM
對,日本的專項技術儲備不錯,
但是影響產品性能的還有經驗,
(尤其是可靠性和操作性等性能)

日本會遇上經驗不足的問題,比如XC-2的艙門,P-1的發動機等
同樣的道理
中國的武器也會遇到新技術不成熟的問題
只是中國的武器都是退役後才出問題(調侃中國不會公布武器使用上面臨過甚麼難題)
052C的系統就讓海軍磨合了好幾年才造新艦艇
作者: 匪兵乙    時間: 2016-2-16 07:17 AM

leon2429 發表於 2016-2-11 06:00 AM
只有中國製造的,是絕對信不過 。
不論在那一方面 : 食物,機械,生產 ……
都是會爆炸的 !!! ...

MIT就是好
台灣南波万
記得專吃魏董的良心油耶
作者: FREEDOMCHAN    時間: 2016-4-19 09:42 PM

難怪老共這機年的超高音速飛行器進步神速...原來上世紀己在研
作者: zous    時間: 2016-4-19 11:24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RNAVision    時間: 2016-4-20 09:10 AM

jeffisbl 發表於 2016-2-11 09:15 AM
18馬嚇????現實點比較實在

洲際彈道導彈可以超過20倍音速,不是要現實點,而是你要去學著點。
作者: luxegen    時間: 2016-4-20 09:38 AM

牛皮越吹越離譜,這不過就是re-entry而已,美蘇1950年代玩的東西
作者: johnsan11    時間: 2016-4-20 05:59 PM

18馬赫就算是空氣舵也無法控制吧,如果在這種速度下轉向G力應該大到會解體吧
作者: RNAVision    時間: 2016-4-20 08:14 PM

azn147852 發表於 2016-2-6 09:38 AM
請容我質疑十八碼赫的真實性
一般的電子元件在七碼赫左右便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各種通訊導航的設備也難以引導 ...

有一個物理值叫第一宇宙速度,遠程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外的速度接近它,大約是22倍音速多,有些彈頭下落后速度更快,末端速度可以達到30倍音速。
先多看看中學物理。
作者: RNAVision    時間: 2016-4-20 08:17 PM

本帖最後由 RNAVision 於 2016-4-20 08:20 PM 編輯
johnsan11 發表於 2016-4-20 05:59 PM
18馬赫就算是空氣舵也無法控制吧,如果在這種速度下轉向G力應該大到會解體吧 ...

可以控制,當然這個轉向半徑會大的嚇人,不過只是做末端修正並不需要多大的G,高速流体力學才是難點。

補充內容 (2016-4-20 08:18 PM):
另外這個舵可能不是普通翼面舵,比如頭端偏轉舵。
作者: vazzilly    時間: 2016-4-21 11:31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ohnsan11    時間: 2016-4-24 02:15 AM

RNAVision 發表於 2016-4-20 08:17 PM
可以控制,當然這個轉向半徑會大的嚇人,不過只是做末端修正並不需要多大的G,高速流体力學才是難點。

補 ...

這種速度一定不是用轉向舵,18倍音速怕是彈頭轉向也沒用
作者: RNAVision    時間: 2016-4-24 02:57 PM

johnsan11 發表於 2016-4-24 02:15 AM
這種速度一定不是用轉向舵,18倍音速怕是彈頭轉向也沒用

可以使用類似超空泡魚類的轉向技术,在彈頭前部裝一個可以偏轉的錐形体,控制激波的形狀,大G轉彎是不太可能了,但休整彈道沒問題。
作者: 匪兵乙    時間: 2016-4-24 04:42 PM

vazzilly 發表於 2016-4-21 11:31 AM
之前看解密了的關于J10研發的紀錄片,上世紀八十年代宋文驄宋老的團隊在做J10詳細設計的氣動方案時需要用 ...

我不相信
阿共就會吹牛
殲十是抄LAVI的
作者: tianmaqd    時間: 2016-4-24 10:25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RNAVision    時間: 2016-4-25 11:52 AM

tianmaqd 發表於 2016-4-24 10:25 PM
閣下的常識有所欠奉啊。所有能飛出地球大氣層的飛行器都起碼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這個速度相當于23.5馬赫 ...

天基中繼衛星數據鏈保持黑障期間通訊,黑障主要在彈頭的前面和側面,后面很弱。
作者: vazzilly    時間: 2016-4-25 03:01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alex987654    時間: 2016-4-25 03:01 PM

原型火箭不可怕  最怕的是後續的量產及破壞性.
作者: RNAVision    時間: 2016-4-25 03:50 PM

alex987654 發表於 2016-4-25 03:01 PM
原型火箭不可怕  最怕的是後續的量產及破壞性.

老共能拿出來參加閱兵的裝備都是量產多年並早已形成戰斗力的。
作者: tianmaqd    時間: 2016-5-4 12:31 P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ww.w.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